其他
“坚持问题导向,做有实际意义的研究”
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志健。
围绕激光增材制造形性一体化调控及制造相关领域展开研究,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1区Top期刊论文11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;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湖南省智能农机装备创新研发项目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面上项目等;主持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。2023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、湖南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、湖南大学优秀研究生等称号。他就是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21级博士研究生李志健。
01「天道酬勤,风雨兼程」
2021年,李志健刚刚进入攻读博士学位的阶段,面对诸多科研方向的选择和海量知识体系,也曾经有一小段时间陷入迷茫。他的导师戴宏亮教授鼓励他,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”,勉励他以“突破激光制造技术,服务国防建设事业”为己任,开展科研工作。
在老师的引领下,李志健从激光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入手,广泛阅读文献,虚心请教,主动参与激光增材制造相关的各类项目。从最基本的制件、实验及理论推导做起,对科研实践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进行逐步分析,逐点攻关。
尽管困难与挫折是常态,但他始终相信天道酬勤,在教研室和实验室常常苦战到深夜,把握并利用好每一分钟,深究激光增材制造形性一体化理论及方法。
正是这种夜以继日的摸索,使他迅速积累了激光增材制造建模、计算及实验所需的各项技能。
“坚持问题导向,做有实际意义的研究”,是李志健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所一贯坚持的。
一次偶然的计算结果和实验出现的偏差,使李志健意识到激光束整形对激光增材制造成形精度具有重要影响。他第一时间向导师交流了自己的设想及方案。
在导师的鼓励和高要求下,他大胆假设、小心求证,坚持一边设计、一边验证、一边总结,先后与导师交流数十次,提出超过三十种种组合热源方案,最终敲定2种代表性组合热源。
为了确保文章顺利发表,他不放过文章中任何可能出现的不足,将初稿进行多次大修和细修。文章投出2个月后,迅速得以接收发表,其中一位审稿人更是给出了直接发表的审稿意见。
这次论文发表的过程让李志健意识到,突破激光增材制造领域的研究瓶颈要讲究精益求精,科研思想的总结更要讲究求实求细。在对已有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,他继续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耕,后续的研究成果迅速被多家高水平期刊接收发表。
02
「勇于跨界,创新制造」在攀登学术高峰的同时,李志健在创新创业领域也有不小的收获。2022年底,他作为团队成员参与了一个智能制造的创业项目,旨在利用先进技术改善农业生产,为环境保护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平台。进入全新领域,他利用科研训练所形成的问题导向思维,与团队成员组成了一支研发突破小队。
项目初期,他们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与分析,确立“农业生产中土壤酸碱度检测精度不高”这一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,并迅速投入了紧张的研发工作。
利用现有的研发条件,大家全力以赴,以“大干100天”的决心投入到项目中。项目研发的关键时期里,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测试,不断调整和改进产品设计。
在实验和测试的基础上,团队成员与行业专家和农业工作者紧密合作,收集反馈意见,不断优化产品性能。
经过不懈努力,项目终于在百日之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,成功研发出了一款集智能识别、数据分析和环境监测于一体的土壤酸碱度智能传感器。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复杂环境下土壤酸碱度的识别效率,还为农业生产领域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。
03
「主动奉献,服务同学」“在社会奉献中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,也能更好促进科研与生活的平衡”。在李志健看来,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,能够在学生工作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十分幸运的。他主动担任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研究生力学党支部书记、博士研究生小班班长,累计志愿者服务时长316小时。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和开展工程实践活动,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。
为了更好地服务同学,李志健将专业特色和支部党建结合起来,通过观影、座谈会、党内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,开展有声有色的支部活动,如“青年担当,奋发有为”五四青年节活动、“为党庆生”活动等,让党员们既乐于参加活动,又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。
他还通过积极动员导师党员参与到研究生党建工作中来,开展师生团建活动,让导师以个人成长经历和教学科研心得帮助学生党员做好职业规划,增进支部师生学术内外的交流。
党建工作的相关经历锤炼了李志健的组织协调能力,同时也形成了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。在他的带动下,课题组的同学都向他学习,科研和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。
他说,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,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,将小我与大我融合,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。他是这样说的,也一直是这样做的。
阅读推荐
转载请注明来源:湖南大学(ID:HNU1926)